1951年初春宜人配资,朝鲜战场上发生了一件怪事。一支装备精良的美军机械化部队突然像被施了定身术,在一片水域前整整困了七天七夜。这既不是遭遇伏击,也不是恶劣天气所致,让当时的前线指挥官李奇微盯着作战地图,眉头越皱越紧。这绝不可能是自然现象。他喃喃自语道。那么,究竟是谁按下了美军的暂停键?
故事要从几天前说起。在军用地图上,华川水库只是个不起眼的蓝色标记。但在志愿军第39军军长吴信泉眼中,这个水库却暗藏玄机。当时志愿军刚结束第三次战役,虽然捷报频传,但已是强弩之末。前线将士们饥肠辘辘,弹药所剩无几,连鞋底都磨穿了。后方补给线拉得过长,随时可能崩溃。更危急的是,美军装甲部队正沿着公路快速推进,眼看就要切断志愿军的退路。
展开剩余82%那是个寒风刺骨的夜晚,吴信泉在指挥所里对着地图沉思良久,油灯都快燃尽了。当参谋提醒他时,这位将军只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:不用开火,照样能挡住他们。第二天,他亲自带队勘察华川水库。这座位于江原道山间的水库地势险要,下方正是美军必经的交通要道。既然他们要过,我们就让这条路走不通。吴信泉蹲在库边,手指捻着冻土轻声说道。
接下来的行动堪称静默的战役。志愿军工兵们悄悄关闭闸门,日夜蓄水。与此同时,美军先头部队正在步步逼近。李奇微总感觉心神不宁,在日记中写道:中国人太安静了,这不是好兆头。而华川水库四周,志愿军正忙着伪装工事,连车辙印都小心抹去,整整四天没有暴露任何踪迹。
第五天,美军装甲纵队大摇大摆开到水库下游。坦克和卡车排成长龙,士兵们甚至开始盘算何时能重返汉城。然而次日凌晨,十二道闸门突然洞开,洪水如猛兽般咆哮而下,瞬间冲毁道路,将整支美军困在泥沼中。我们连靴子都陷在泥里拔不出来。一名美军士兵在战报中抱怨道。
吴信泉没有乘胜追击,只是派侦察兵远远监视。这宝贵的喘息之机,让志愿军主力得以安全转移。而美军则在洪水中苦熬七天,饱受冻伤、机械故障和士气崩溃的折磨。李奇微后来在回忆录中无奈承认:对方一枪未发,我们却输得彻底。
这位中国将领的军事智慧早有先例。1950年10月云山战役中,他率39军对阵美军王牌第一骑兵师。吴信泉没有正面强攻,而是夜间三面包围,并派奇兵断其退路。打蛇打七寸。他当时这样解释战术。此战重创美军第八团,连坦克都掉进了志愿军的陷阱。
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战略眼光。云山获胜后,吴信泉主动后撤诱敌,随后在清川江畔设伏,创造了整建制俘虏美军连队的纪录。1951年1月,他又指挥部队顶着严寒夜袭,成功攻入汉城。
当春节后接到掩护撤退的任务时,吴信泉再次展现过人谋略。他放弃常规阻击,选择水攻战术。子弹能挡一天,水能挡七天。这句话成为这场静默战役的最佳注脚。战后李奇微在回忆录中郑重写道:吴信泉是个危险的对手。自此,美军再未尝试从华川方向突破。
[参考资料]
1. 李奇微《朝鲜战争回忆录》,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
2. 萧华主编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资料选编》,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
3. 高荣《朝鲜战争中的中国军队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
4. 王树增《朝鲜战争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
发布于:天津市万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